文化性动物

文化性动物

文化性动物

作者: 罗伊· F.鲍迈斯特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人类的本性、意义与社会生活
原作名: The Cultural Animal
译者: 张建新等
出版年: 2021-5
定价: 78.00元
ISBN: 9787576011418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罗伊·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提出者,他发表了超过500篇论文,著有30多本书。197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博士学位,曾在凯斯西储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等大学与科研机构工作。鲍迈斯特的研究涉及多个主题,包括自我调节、人际交往和归属感、性与性别、攻击性、自尊、意义和自我表现等。

主译: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现任会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执委会委员。

目录  · · · · · ·

目录
前言
1文化性动物
2 人类心智如何运作
3 人需要什么
4人如何思考
5人的情绪如何及为何发生
6 人如何行动和反应
7 人如何互动
尾声
注释
参考文献
前言
据说,作者有时会依据一个特定的大纲开始写作,并在实际协作过程都一直遵循着该大纲,因此,最终的成书会与最初构想十分接近。但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作者的思路在写作过程中会持续发生改动和演变。本书正是如此,它与我最初设想之间出现了完全而根本的改变。
我最初的计划是,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最新实验发现,对人性做一次新的总结和概论。我以为我有充分的理由去写这样一本书。心理学已经积累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多是零碎的,分布在数千篇期刊文章之中,而每一篇文章都只试图解释一两个小的问题。除非你是这一领域的专家,绝大多数人都基本上无从获得这样大量的信息。因此这就导致了,每当其他领域的学者想要获得关于人性的普遍答案时,他们常常只得求助于佛洛伊德。我在这里并不想延续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所进行的时髦抨击,我甚至会承认,佛洛依德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但是,他毕竟已经过时了。尽管我们应该赞赏他的正确思想,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在许多其它方面都出现了错误,而且他还不可避免地疏忽掉了更多的方面。
因此,心理学家在看到其他领域的学者仍然使用着弗洛伊德的人性模型,会感到悲哀和恼火。由此激发,我决定描述出一个新的模型,一个建立在弗洛伊德去世后几十年来心理学所积淀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人性模型。当然我为此就要阅读大量的研究成果,并把它们加以概括和总结。我当时正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作研究休假,所以这个想法对我有特别的吸引力。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的休假场所,我在那里的每一天,都会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专家们进行交往。这些交流帮助我获得了完成上述任务所需的多元视角。毕竟,我习惯于只关注一些较为局限性的问题,因为我和所有身旁同事一样,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实验室研究人员。为了能够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总结,我要从惯常的视角退后一步,尝试理解其他学科的学者希望从心理学这里获取怎样的知识。当我入住中心后,便开始与那里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和其他学科学者进行各种交谈;一旦开始写书时,我便总在心里考虑着,这些学者们将会期待心理学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知识或信息呢。
本书写作路径的关键,是我一开始就形成的一些基本想法。那时我想,心理学有几个主要的范畴,我要为每一个范畴划定其主要的知识框架。本书核心章节内容便反映出了这个知识框架:动机(人们想要什么)、认知(人们如何思考)、情感(人他们如何感受)、行动(人他们如何行动)和互动(人他们如何对待彼此)。我写作时秉持着尽可能开放的心态,没有预设先定的规则或者不可言说的前提。
我用了几乎一整年的时间写书,通常每天都要工作好几个小时。每一章的写作大约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整个写作期间,我都没有一个总的设想或总的规划;这本书就是这样一章篇一章篇地完成的,我只求把写作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并不给自己强加任何宏大的设想。事实上,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坚持了这样的写作方案,我寄给几个可能出版商的书稿草稿,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写作方案完成的。
当然,我对该书稿不很满意。我在写作中学到了很多,以致我后来认为,这本书应该成为一个更有用的资源库。但由于缺乏一个统领的设想,它看起来顶多不过是一份我阅读文献的综述报告、或者只是一本教科书。我曾很努力地去找寻一些方法来整合如此大量的材料,甚至在一些章节中我还写下了“如何链接万事万物如何融合在一起”的段落。但成书看起来仍然像是一个松散的总结。
终于有一天,当我坐在屋顶的游泳池旁,等待出版商的回音时,我开始认识到,庞大的信息量似乎真得已经准备好迎接对它们进行的整合解释了。人类心智不再仅仅是一个由独立的工作部件随机组合起来的集合,,它也许是为着某些非常特殊的东西而设计出来的。心智内部过程服务于人际交往功能,每个人内心深处所发生的事情,正在促使人们形成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关于人类心理功能的绝大多数宏观解释,都可以回溯到两大原因:自然与文化。我原以为这不过是些口头说辞而已,但这时我开始意识到,人们谈论自然与文化的标准方式,在许多关键方面都是错误的。经过一番努力思考后,我为本书定下了这样的主题:自然是为了文化而创造出人类是为了文化。因此,由自然选择设计的人类心理,是为了使人们能够从属于文化。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自然在小概率发生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基础之上,为人类装配了某些心理模式;然后,文化才又在自然装备之上形成并产生影响。学者们的争论通常都围绕着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行为,而不是将大多数行为模式归因于自然。而我的观点却是,文化一直都在影响着自然。
要使这一观点看起来更加合理,就必须满足几个标准。幸运的是,最近众多的研究进展对我的设想有极大的助益。如果能在其他动物种群中观察到文化的原始形态,那么文化影响自然的观点就会显得更为合理,而最近的证据恰恰表明,其他几十个动物种群之中确实存在有文化。另一个要达到的标准是,文化必然为物种带来益处的假设,要能够经受得住“生存与繁殖”这个冷冰冰的生物学标准的衡量。同样的,恰恰有证据表明,人类由于归属了某一种文化,他们生存与繁衍的状态得到了改善,即使在现代技术和医学出现之前也是如此。
想要了解文化对人类的助益,就需要我去掌握诸如政治与经济等系统如何运作的知识。当这些知识与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时,便推动我更进一步去了解当代进化生物学的思想。我必须要坦率地承认,我在所有这些生物学领域都不是专家。我获得的是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社会心理学现在仍然是我的主要专长。毫无疑问,我或许因此而忽略了其他领域重要的精微之处。对此我感到很抱歉,但又别无选择。因为只有跨越了从经济学、社会学到生物学的漫长路径,我才能获取到能为心理学知识提供恰当解释的背景。
经济学家懂得,贸易会增加财富,劳动分工会提高生产力。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家知道,知识是在文化中不断积累的,从而为人类带来了进步,这样一种进步在非文化动物种类中是闻所未闻、甚至难以想象的。因此,成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人们便能够比独居的个体生产得更多,生活得更好。这些文化助益当然还可以从生存与繁殖的角度来加以衡量。因此,我设想,人类之所以进化,,就是为了能够获取因为属于某个文化而带来的这些好处。
当我决定以这样的解释思路重新安排本书的内容后,我又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我写信给看过之前草稿的出版商,告诉他们我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想重写这本书。开始时,我想要用第一章内容来概述我的新想法,但保持其它章节内容不变。之后,我又想,我也许应该让所有章节的内容都与“文化动物”这一主题联系起来。然后,我逐渐地意识到我非得重写整本书不可。这又让我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我要不断地研磨自己的耐心。本来应该已完成的工作,现在却要超过最后期限,还得花上另一整年的时间去写作,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有时间意识、按日程安排做事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以忍受的。然而,新想法的兴奋与刺激使我坚持了下来。每周似乎都有一些新的启发和新的想法涌现出来。新的思想总是让我兴奋不已,在重写本书过程中尤为如此,虽然每一个新出现的想法都会让我面对再次修改的压力。再随后的整个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甚至有些变态地告诫自己,写这本书时我可以去不理会(新的和旧的)最后期限,要尽可能地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我要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最终完成这本书写作的人。凯萨琳·沃斯(Kathleen Vohs)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她通读了整本书的草稿(有些部分反复阅读多次!),并慷慨地、详尽地与我分享她的想法。与她一起进行的讨论,使本书的某些部分进行了理论重新建构。张丽青(LiqingZhang)阅读了早期的草稿,给了我一些详细而有意义的评论。我也很感谢参加我在2002年秋季为凯斯西储大学举办的探讨班的研究生同学们,他们在研讨班上提出了许多建议,当时正是这本书处于从最初的(人性)书稿向现在(文化动物)的主题过渡的艰难时期。
其他几个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辑琼·博塞特(JoanBossert)的指导。一直以来我都很钦佩她,和她一起工作真是太好了。内森·德瓦尔(NathanDeWall)和马修·盖利奥特(MatthewGailliot)为我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他们帮助我去追寻那些古老的参考文献,使这项令人沮丧无助的工作变得至少可以忍受起来。布拉德·布什曼(BradBushman)阅读了全文、并给予了一些建议,乔纳森·海特(JonathanHaidt)提供了为若干关键文献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我还必须感谢下述几个机构。感谢凯斯西储大学(Case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给了我研究假期,让我在这一期间能够进行研究并完成书稿第一稿的撰写。尽管现在我离开了这所大学,但我永远感激它多年来对我的支持。我的研究休假是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behavior Sciences)度过的,那里拥有促进智慧萌生的环境,那里的工作人员和学术资源尤其有帮助。我也很感谢该中心提供的弗里茨·雷德利希奖学金(FitzRedlich Fellowship),它为我在中心一年的工作提供了支持。更宽泛地讲,我还要感谢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和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theNationalInstituteofMental Health),他们对我实验室工作提供的财政支持,使我可以腾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本书的写作。
最后,我要感谢妻子戴安娜·提斯(DianneTice)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在我艰苦写作的两年时间里,她尽力使家庭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同时,她还要阅读不断修改的书稿,提出有益的建议,并帮助我形成和发展了本书的思想。
分享到 :
希望之罪
上一篇 2021-06-03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2021-06-03 下一篇

温馨提示:

1、在本站里发表的文章、评论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根据二○○二年一月一日《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鉴于此,也希望大家按此说明研究软件!谢谢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注册会员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论坛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6、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资源仅供于学习、交流研究,请于下载24小时之后删除!
7、当您在浏览本站时,发现有您自己创作的原创资源时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及时联系管理员进行下架处理,邮箱:2550721739@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